纪录片《中国医生》的90后小哥刷屏,又帅又温柔还是博士后:现实版江直树,绝了!
这几天很多人都被这个帅气的医生小哥哥刷屏了。
穿着白大褂的他,又苏又帅,完全就是小说里的医生男主既视感!
这个小哥哥是纪录片《中国医生》中的一位烧伤科医生。
很多人冲着他点开了《中国医生》,原以为是去嗑颜,没想到最后都哭着看完了。
如果你也宅得剧荒,那么我强烈推荐你去看。
这部继《人间世》后又一制作精良的医疗纪录片《中国医生》,在正值肺炎疫情肆虐的期间,让大众对医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它直视医生群体,没有强行渲染气氛和夸大情绪,仅仅将最真实的画面呈现在你面前。
让你看到,这就是中国医生的现实。
我不怕医术的瓶颈,我更怕人心的瓶颈
这个年轻医生小哥哥叫徐晔,今年28岁,是烧伤科住院医生。
镜头中的他戴上口罩都挡不住帅气,简直就是现实版的江直树。难怪网友都说冲着颜这集可以刷N遍。
但看过纪录片后你会发现,他的帅不仅在于颜,更多体现在对对病人的尽心尽职。
会像哄孩子一样,让病人好好恢复;
患者喜欢和他聊天,减轻紧张的情绪。
对于一个年轻医生,他的修行之路道阻且长。
徐晔有位60多岁的患者,全身95%严重烧伤,需要每天换药和手术植皮。
换药过程需要把伤口全部打开又包合,徐晔每次换药时都会轻声温柔地安抚老人,一边哄一边换。
换药还是其次,植皮手术至关重要。
老人全身95%烧伤,需要进行多次植皮手术,才能把创口闭合,不然就会导致感染。
术前已经花了三十多万,术后整个治疗下来起码得再花一百多万,这对于老人的家庭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负担。
面对治愈希望很大的患者,在徐晔看来,最大的无力与遗憾是“我本可以”
于是,他在医院的基金会上为老人极力争取援助,希望能缓解他们费用紧张的问题。
得到院方同意的那一刻,眉头一直紧锁的徐晔,终于笑了。
但即便争取到援助资金,对于整个治疗来说还是杯水车薪。
老人的儿子最后还是坚持让父亲放弃治疗出院。
看着病房里空荡荡的床,徐晔心中五味陈杂。
就在一个月前,这个病房里的徐晔治疗的另一个重度烧伤的患者,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家属放弃了治疗,最后病人去世。
对于年轻医生来说,成长不单单是医术的提高,更多的是心里上的成熟。
他说,很多时候有可能医术都还没遇到瓶颈,就已经遇到了人心的瓶颈。
很多人说医生冷漠,其实他们只是冷静。
毕竟见证了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和人情冷暖,不得不活成一个理智的人。
而这只是徐晔漫长进修道路的第一关。
44岁,我不敢死
这个穿着朴素,开着电驴在车流中赶去上班的中年男子,叫朱良付。
今年44岁的他是国家高级脑卒中中心主任医师。
脑卒中,也叫“中风”,是一种急性的脑血管病,也是我国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这个病,发病紧急,短时间内得不到救治就会致残甚至致死,而且救治得要快速且精准。
脑血管的介入手术是很危险的。医生需要用一根细细的金属导丝,在血管中穿行,稍有不慎就会威胁到患者生命,非常考验医生的技术。
因此医院特别设置了一个绿色通道,而朱良付,就是绿色通道小组的组长。
组里的医生得像军队一样,需要24小时全天候待命,一有情况立马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
朱良付这头刚抢救完一位颅内动脉瘤破裂的老太太,
那头又立马送来了一位60岁的脑梗塞患者,每个患者都刻不容缓。
做完手术已经是晚上十二点了,然而这种节奏对于朱良付来说早已习惯。
有时候到了深夜,还会有十几台造影等着他,一做就到凌晨五点。
一旁的护士对摄影师笑着说,千万不要让自己的孩子当医生,实在没有一点生活乐趣,也没有生活质量。
除了要承受高强度的工作,还要承担手术的潜在风险可能带来的投诉。
行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医生手里不仅担负着生命,更牵扯着一整个家庭。
很多时候,家属都会因为慌乱不理解而责怪到医生身上。
他也明白,人心都是肉长的。
对于朱良付来说,每每遇到这种状况他就扪心自问,假如这个病人是你自己的直属亲属,那这手术你是做还是不做?
医者仁心,这就是医生的良知。
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
即便如此,他也有过被投诉的无奈经历。
但是回头,他还是会给住院的孩子送巧克力,会劝病人穿红裤头开玩笑说这样会好得快些,会仔细查房观察每个病人的情况。
作息不规律、超负荷的工作量,对于他来说都习以为常。唯一让他担心的,是有一天自己会累倒。
朱良付疲惫地走在医院走廊上说,
“我不能死”
像朱良付这样的医生,要用25年才能培养一个,他现在才44岁。按他的话来说,如果他死了,就是浪费国家资源。
黑夜中只剩他独自一人的身影,在逆光而行。
卸下白大褂,他也是普通人一个。
下班骑着电驴回到家,迎接他的是热腾腾的饭菜和两个可爱的女儿。
他朝镜头聊起两个女儿开心得直笑。
还抱起一岁多的小女儿,笑眯眯地问她,
你以后当个医生行不行。
还没陪家人多久,一通电话过来后,朱良付又急着赶回急诊部继续救治病人。
生命有病,可是有你真好
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魏嘉,是医院里最年轻的副主任。
她现在最担心的病人,是李燕。
这个笑得灿烂的年轻小姑娘,胃癌已经到了晚期了。
李燕的病情在急剧恶化,而且因为情况特殊,医生都不建议开刀动手术,只能进行长期的药物治疗来延长她的生命。
换句话说,不能开刀根治的话,癌细胞就会一直威胁着她的生命。
但李燕又是幸运的,她身边有爱她的家人,有不离不弃的男朋友。
面对镜头时,李燕完全不像是一个身患重病的人,她乐呵呵地说:
“有病就得治呗”
“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谁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对不对”
她的坚强与乐观难能可贵,却更让人心疼。
作为她的主治医生,看着眼前这个比自己还小,却如此勇敢开朗的女孩,魏嘉心里想尽力去救助她。
魏嘉有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丈夫和她一样是医院的医生。
这对夫妻平时白天忙得没时间见面,晚上回家了还在讨论科研任务。
工作和生活撕扯着这个年轻的医生家庭。
很快,魏嘉就要短暂告别家里,赴美学习。
看着李燕,这位年轻的癌症病人即使已经走投无路了,还在给自己打气。这让她更坚定了出国学习的想法。
或许,她会错过儿子的成长,但为了能给更多病人带回希望,她毅然决然地出发。
临走时她一边抹走眼泪,一边不舍地亲了儿子一口。
我不是要歌颂他们的伟大,说到底医生也是人,是个个体,也有家庭。
在《中国医生》中,医生们脱掉被神化的外衣,撕下各种刻板标签,作为一个鲜活的,立体的人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部纪录片不仅展现了医生的职业素养,也从平凡生活的角度向大家展现了医生下不为人知的一面。
这也让我想到了那些奋战在武汉的医生和护士们。
无论是17年前的非典,还是今年的新冠肺炎,很多医生都义无反顾地在一线上和病毒作战。
84岁的钟南山,18号已经冲向了武汉防疫的最前线;
大年三十,重庆135位医生赶赴武汉,临行前和家人告别的场面让无数人落泪;
当年抗击非典的医疗队,如今他们签下请愿书,再度请战。
现在前有伤者,后有病毒,他们却仍然穿起白袍救死扶伤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救回一条条生命。
他们生死两忘, 冷暖不休, 在苦难中升华。
逆行的中国医者不易, 唯有支持与理解是我们能做的。
致敬每一位救死扶伤的中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