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12日 25.2°C-29.0°C
澳元 : 人民币=4.51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被中国家长理想化的英国“贵族”教育有什么弊端?(图)

2021-02-04 来源: FT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5条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如今出国留学已经不是非富即贵阶层的专享,在一众留学目的地中,英国被认为拥有最“正统”的教育,也因此成为了许多中国家长的首选。在对英国中学教育偏执片面的推崇中,仍有许多人执着于“贵族精神”的读本,认为公学与私校培养出的例如不以物质享乐为人生目的、保持高贵的道德情操与文化修养、严于律己又拥有社会担当以及独立意志等特质的“贵族精神”,是那些“暴发户”掷千金也买不来的真正的教育。这些无缘了解英国教育真相的家长们,非常容易被二手网络信息洗脑从而被贩卖焦虑,从小给孩子安排上一切与所谓的“贵族”挂钩的课余活动——骑马课、礼仪班、下午茶……仿佛在孩子的成长中,若不按照英国“贵族学校“和美国藤校精英标准去培养,子女就失去了竞争力。然而,我们在培养自己国家优秀的下一代时,为什么要偏执地以英国文化为标杆?为什么要盲目地给孩子上骑马课,甚至学习一个连欧洲本地富裕阶层都不惯用的下午茶礼仪,而不去拾起和延续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技艺?人们所迷信的“正统”英式教育当然有其弊端是一方面考量,在此之上更重要的问题是:“贵族教育”和“贵族精神”,真的适合21世纪的国际社会吗?我觉得不见得!

被中国家长理想化的英国“贵族”教育有什么弊端?(图) - 1

不论是受网络文化影响所形成的观念,还是亲历“贵族”公学教育后得出的结论,我们所能达成的共识是贵族不等于有钱,贵族精神所指的是:文化教养、社会担当和独立的灵魂。如果了解过英国大部分的公学与私校教育,必须要承认的是,他们有丰厚的教育资源可在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培养优秀的学生,赋予他们开发兴趣爱好和强化个人专长的机会。他们会让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社群服务和慈善机构,来培育社会担当,在大学的选择上,大部分公学学生也并非把学术成绩放在奋斗目标之首,而是“单纯”地希望能够在大学收获有价值的时光(quality time)和美好的经历(good experience)。比如在伊顿公学,家庭背景并不会成为学生在校的立足之本,伊顿男孩之间的激烈竞争亦不仅体现在学习成绩之上,有一技之长反而更加分。这种对独立人格与个性的培养是许多家长直接花钱买不到、置身于对的环境才能获益的教育。然而这般优异的英国“贵族”教育,我认为还存在着国内家长看不到的弊端。

其中之一是,英国的教育体系就是为了保持社会阶层的分裂而存在的——公学与私校教育变成了提升一个人社会阶层的基本“入场券”,英国社会的领导层亦由拥有公学背景的白人男性所构成,即使多年来,政府不断提倡教育改革,也在社会包容性上做出了努力,可却没有有效地改进从教育阶段就开始的“阶级分裂”事实。英国的公学与私校文化,是以强烈的英国中产及中上产白人文化为主导的,本身具有“排他性”,对多元也并不兼容。所以在传统的英国公学与私校,外来学生未必好融入,许多没有在英国上GCSE(相当于中国的初中)或是之前在Prep School了解了部分英国文化的学生与英国本土学生难以成为朋友,致使他们到了中学、大学时代仍然只能与同国籍学生或其它国家的国际生“抱团”。毕竟,英国上流社会和中上阶级人士的文化与国人是很不一样的——他们的富裕阶层在乡下有房产,从小在乡下长大,热爱的是乡村生活,骑马、打猎是他们固有的传统,但这些并非是从小在都市长大的国内富家小孩们习以为常之事。

每间英国公学与私校的传统不一样,有的更国际化,有的则以强烈的保守党白人文化为主导。家长们如果没有做好学校文化预习功课,小孩很可能在入学后受到强烈的文化冲击,在过分垄断的英国文化背景下,感觉自己是“异类”,难以自信地表现和发挥自己的特长。

在这个视中学教育为“人设”核心的英国社会,即使读对了学校或许会带来不可比拟的重要社会关系网和毕业后在英国社会中“进阶”发展的入场资本,但若这间学校存在强烈的英国文化,而缺少文化包容性,那么对许多“空降”的国际学生来说,留学就成为了简历上的一层镀金,获得的仅仅是表层体验。

记得在布里斯托大学读政治学时,我时常感到自己是“尴尬的异类”。政治学是公学与私校学生非常偏好就读的学科,我当年的老师曾表示在自己教学的20年中,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学生的数量她用手指就能数得出来,而那一年我是班上唯一的中国学生。在强烈的英国中上产白人文化的笼罩下,身为“少数人群”的边缘感显得分外强烈。因文化背景与社交消遣习惯的不同,身为国际学生的我与英国本地学生之间有着强烈的隔阂,英国公学和私校毕业的学生也只喜欢和同样私校毕业的同学们一起社交,不屑于为文化包容(不论是他国的还是本国不同阶层的)做出任何努力。这个经历根植于我的记忆中,直到前两年有一次在瑞士Gstaad旅行,我遇到了世界最贵的寄宿学校萝实学院(Institut Le Rosey)的在校生和陪读家长,与他们的交流突然让我思考,英国的公学与私校与萝实学院这种国际学校相比缺失的是什么——国际化的环境下培养出的文化包容。国际化和多元化的环境,才会给学生最大发挥自身文化特色与个人特长的良性平台,而不会致使他们在某种单一主流文化压力下,在试图融入的艰难过程中,感受到那种难以言喻的异族感(当然,你可以反驳在这种环境下更能激发人的潜力,你也可以反驳留学的过程中,没有必要去融入本地文化)。

Teresa是我认识的一位住在瑞士Gstaad、孩子在萝实学院就读的韩国陪读妈妈。她一语道出了可能许多中国家长把孩子送到英国留学没有想过的一点:“英国的贵族公学,确实盛产有社会影响力的人,但是他们还是在为本国培养‘领袖’,我选择瑞士寄宿学校是因为这里更国际化,培养的是世界的领袖。”她说自己的家族没有选择英国寄宿学校最大的原因就是:国际学生在英国主流文化的笼罩下,若想闪光需要做出更多努力。但是瑞士的萝实学院,本身就是一所国际学校,瑞士本土学生只占20%。他们注重保留学生的文化根基,对语言的培养分外强调——校资之奢也体现在了对学生语言培养的师资上。Teresa说,萝实学院为了让在瑞士读书的学生精通法语和英语的同时,也不丢掉对母语的学习,就配有40多位来自不同国家的老师。萝实仅有5位来自韩国的学生,就有一位教韩文的老师,而在校的中文老师就有四位。虽然用学生在萝实学院能得到的教育对比英国的私校和公学教育并不一定公平,毕竟每年10万美金学费的萝实学院拥有Rolles小镇上坐地28公顷的夏季校园,和在欧洲老钱世界最爱的度假小镇Gstaad的冬季校园,并同时拥有耗资4600万美金建设的音乐厅和即将在2022年开放的科技中心,但这些毕竟都是“外在”的条件差异,许多英国贵族公学为学生提供的资源也并不逊色,比如说在伊顿公学常有各领域的杰出人物来学校讲座,包括戴维•卡梅伦(David Cameron)和约翰•梅杰(John Major),且都是男孩子们通过强大的学校关系网自己组织的。但在更国际化的环境下,孩子们容易被培养出和任何国家背景的人都可以相处融洽的素质,而非许多英国公学的学生所流露出的高傲与“封闭”。

虽不能以偏概全,但用“stiff upper lip”这个英文中形容英国人在情绪上克制、不苟言笑的特质的词来形容典型的公学学生恰如其分,然而这种素质在国际学生看来并不友好。我不知道时过境迁,如今的英国公学文化是否变得更国际化、更有包容性。然而,据一位近期毕业于位于英国白金汉郡、在英国人眼里比伊顿公学还posh的顶级男女混校Stowe School的毕业生透露,学校由强烈的英国文化主导,整体政治倾向都支持保守党,学生的心态也未向国际化放开,男孩子们仍偏好穿着乡村风格的衣服,玩着shooting clay pigeons,对于异国文化没有那么好奇,即使尝试去接受外来文化,也会在日常细节中流露出一些带有认为第三世界文化是“他者”的“东方主义”思想。

更令这位毕业生诧异的是,部分真贵族的人生规划和金钱观:那些人没有过大的野心,大学选学的专业为Estate Management,计划读完书回家管理家族乡下的土地和房产。许多国内家长希望培养孩子的“贵族”精神,是希望小孩能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而非养成铺张浪费、追求奢侈浮夸生活的“暴发户”陋习。但是这些人殊不知鉴于英国社会的阶级固化和不流动性,加上贵族老钱确实缺现金,相较于中国和美国富人更敢花钱、更善于用钱生钱的情况,英国“贵族”学校培养的金钱态度不过是节约和存钱,而不是赚钱和花钱的智慧!

一位英国贵族公学的近期毕业生向我透露,有一次他们在上课时谈到毕业后的大学去向,令他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在校任职多年的老师居然建议学生们大学不要选择去伦敦,仅因伦敦的生活费用太高,没有必要。他当时十分诧异,心想同学们的家庭条件其实都很好,而在负担得起伦敦高消费的情况下,他们若想要获得在伦敦的生活体验,为什么又要以“伦敦生活费太高”为理由而放弃呢?

花钱买得到的教育,不应该培养孩子们不适于21世纪国际化、多文化的苦行僧式、勤俭节约的“贵族”精神,而是应该去教孩子正确对待财富的态度,懂得财富不是节约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并在意识到自己优越感的时候懂得去回馈社会。不论是瑞士的萝实学院还是英国的私校与公学,有一点非常好的传统是鼓励学生参与慈善事业和社区建设。在英国,几乎所有公学和私校的学生都会参与义工活动,瑞士的萝实学院的学生会坐着学校的私人飞机到非洲参与社会实践和慈善项目。反而在财富观的培养上,似乎瑞士的国际学校比英国的公学略胜一筹,可能是在英国文化为主导风气的学校,和外来人比,英国本地人确实缺现金了。由于英国社会的阶级固化,本地人更“安分守己”,没有其它国家的人那样力争上游。英国教育有它的好,但希望国内的家长能够在给孩子做教育规划时更周详地考量,而非一味读着网络上二手的文献,追捧所谓英国的“贵族”教育和贵族精神,我们在培育下一代上,不需要以英国文化为标准!培养国际观和文化包容性,同时无限放大并展现本国文化和传统的精髓,敢于闯荡和无所畏惧地花钱买经验和试错,可能更适合于这个时代。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5)
Alaska
Alaska 2021-02-05 回复
世界最贵的寄宿学校萝实学院(Institut Le Rosey)😑 广告软文
一树合欢
一树合欢 2021-02-04 回复
关键还是需求在那,前些年很多身边的同学同事都是英国回来的,硕士项目快,18个月就能批发到国内认可的学历,他们自己本科学历不行,舍得花大几十万上百万镀层金,英国学校欢迎,国内留学机构大力鼓吹怂恿,短期看没有解决之道。
Stephanie---Z
Stephanie---Z 2021-02-04 回复
文化呀,要看老百姓,好的文化,有人性的文化自然得到推崇,垃圾文化,奴隶文化自然会遭到淘汰。
Yami翻爪爪
Yami翻爪爪 2021-02-04 回复
稳定和不稳定而已
FantasticShiNE
FantasticShiNE 2021-02-04 回复
去瑞士国际学校读书有机会做金正恩小孩的同学哦。格局够大吧。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