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考古研究发现大熊猫近亲,600万年前曾在欧洲大陆生活(组图)
大熊猫被称为“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形象大使,在中国享受丰厚的政府保护资源,肩负“熊猫外交”重任。
甜甜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山区,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属食肉类哺乳动物,但以竹子为主食。
一般认为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物种,但最新研究表明,600万年前,欧洲大陆曾有大熊猫的身影足迹。
保加利亚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静静躺着两枚化石,手写的标签上注明它们是1970年代,一位名叫伊万·尼科洛夫(Ivan Nikolov)的古生物学家在保加利亚西北部一个煤田发现的。
那是两颗动物的牙齿,大约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在博物馆化石藏品堆里,没有多少人关注。
不过,它们的命运最近发生了巨大变化,都是因为博物馆的一位叫尼古拉·斯帕索夫(Nikolai Spassov)的古生物学教授和他的学生。他们注意到这两颗牙齿化石,重新检测、评估,最后得出结论:它们属于大熊猫的近亲,生活在大约 600 万年前。
严格说来,是中新世晚期生活在如今保加利亚的欧洲土地上的一种大熊猫。
这个发现经同行评审发表在最近一期《脊椎动物古生物学杂志》上。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虽然已经知道大熊猫曾经在欧洲出没,但围绕它们究竟是否,以及如何从亚洲迁徙到欧洲的问题,一直争论激烈。而牙齿化石能够提供的信息相当有限,尤其是如果原始标签又笔迹模糊,线索含糊。
保加利亚自然历史博物馆那两枚牙齿化石就是这种情况。斯帕索夫教授说,确定地点和本尊的年龄更是用了很多年,最后又经过很长时间才确定,那个本尊是一只大熊猫。
大熊猫一度被列为濒危物种,经过大力抢救和保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几年前将大熊猫从“濒危”降到“易危”,在中国引起一些异议。
物种的濒危等级划分,由高到低分别为:灭绝、野外灭绝、极危、濒危、易危、近危、无危。
BBC科学聚焦报道,斯帕索夫和来自北京大学的齐高江(音)在研究报告中表示,有理由肯定地认为,大熊猫生活在沼泽、森林覆盖的地区,化石出土的煤田 600万前正是那样的地貌。
那时的大熊猫也以素食为主。不过,与现代大熊猫不同的是,它们的主食不是竹子。
依据是它们的牙齿看起来不够坚固,而且在那个时代该地区的化石记录中几乎没有竹子生长的证据。
研究报告说,新发现的这个物种应该不是现代大熊猫的直接祖先,体型相似或略小,属于近亲。
它被命名为Agriarctos nikolovi,以纪念第一个发现化石的人。
大熊猫专机
熊猫外交
大熊猫被称为“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形象大使,在中国享受丰厚的政府保护资源,肩负“熊猫外交”重任。
熊猫外交一词特指1940年代到21世纪,中国政府将熊猫作为贵重礼物赠送或租借给其他国家以增进友好关系的做法,但最早有记载的是在唐朝武则天时期,日本史料称公园685年太后武则天赠送给日本天舞天皇的礼物中有两只大熊猫。
1940年代,民国政府曾向美国赠送两只雄性大熊猫,,潘达和潘弟,向英国赠送一只雌性大熊猫,联合小姐。
1950年代到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以官方或民间的名义将大熊猫作为国礼赠与那些与中国保持良好外交关系,以及中国希望与之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包括苏联、朝鲜、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西班牙及墨西哥等九个国家接受过中国赠与的24只大熊猫。
从1982年起停止,中国停止向国外赠送大熊猫,以呼应保护濒危物种的全球号召。自那以后,大熊猫便以全球巡展和租赁方式出国。
由于监管和规范缺稀,而又有丰厚的利润潜力,商业性大熊猫租借活动带来诸多问题,包括捕猎野生大熊猫,加剧濒危问题,最终导致美国和中国政府及国际介入,禁止商业性租赁,但仍可以科研、繁殖、保护名义租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