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2月24日 18.9°C-20.6°C
澳元 : 人民币=4.56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女研究生休学生子,争议背后的软阶层焦虑(图)

2022-09-23 来源: FT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5条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一位女研究生“休学待产”的新闻引发不少讨论。一位网络博主,来自云南的少数民族,刚刚从中央民族大学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就在网络宣布休学回乡与一位理发师结婚生子。

女研究生休学生子,争议背后的软阶层焦虑(图) - 1

对此,有人表示祝福,有人表示痛心疾首,也有人批评炒作。比起新闻本身,评论更耐人寻味,其分歧背后,多多少少都涉及了生育的决策问题,其对立也映射了社会的思潮变迁与阶层焦虑。

生育在惩罚谁

支持者认为,反正都要生孩子,早生比起晚生好,早点生也可以争取后来发展的空间;反对者则认为,好不容易从边远地区来到大城市,却放弃研究生前途选择生孩子,无疑属于向下流动。

前些年流行的间隔年(gap year ),其实也是花费一年,为什么可以被广泛接受甚至推崇,休学生子却被视为洪水猛兽,甚至在一些评论中,其糟糕程度大于休学在家打游戏?

核心在于,生育已经成为现在争议最大的社会议程。对普通城市中等收入群体,也就是我所谓软阶层而言,生育这件事,变得如此沉重,以至于生育率节节下降。在官方的催生新闻与民间流行的“不婚不育保平安”的口号之间,显然存在各种认知偏差,中间缺失的到底是什么?

生育的关键是女性,因为女性承担了最大的成本。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女性,生育显性成本已经不菲,而对于职业女性而言,生育的隐性代价更大。生孩子,损失不仅仅十月怀胎的时间,更在于出生之后的时间,短则数月,长则数年,妈妈的身份都会使得女性备受各种显性与隐性的歧视。

学术上一直有“母职惩罚”(caregiver penalty)之类说法,这种惩罚可能从没有怀孕时候就开始了。即使在女性权益更完善的美国,也存在类似情况,学者努斯鲍姆(Martha C.Nussbaum)就指出,美国正在惩罚养育儿童的人。有研究表明,如果双方资质相同,没有孩子的一方比起职场妈妈的年薪平均高出1.1万美元,如果孩子更多,那么影响更大,“每生一个小孩,工资都会下降7%”。无论家庭还是社会,母亲劳动不仅往往被标为免费,还往往被视为理所应当。

生育经济学

坦白说,抛开个人选择自由,这原本也是一件正常的小事,毕竟她不是退学,只是休学。那么,为什么会引发那么多关注?因为此事结合了女权、生育、爱情、名校研究生等多个热点因素,这个新闻引发了不同立场的讨论。从这个意义而言,随着女主选择公开并引发关注,话题讨论方向已经与女主角的初心选择无关,而成为一个公共话题。

如果放在几年前,这样的新闻根本不会引发那么多舆论水花,但是这些年社会变化伴随着“内卷”加剧,社会价值观更保守,一点分歧的火花,足以引爆各方,使得各种观点之间对立也日发严重。大家争论的,其实和新闻无关了,而是自身的价值观。

如何理性看待这个问题?应该回到人生规划而不是理念之争。试想一下,如果这位女研究生不是路人,而是你的女儿,你希望她会做什么样的选择?而且,即使女研究生是我们的孩子,父母其实也只能是部分授权,孩子的意愿和资质,在人生的选择中,更加重要。

抛开情绪,我们也许可以从经济学去审视这一事件。是否做出休学生育的选择,取决于其机会成本,也就是放弃的代价。一个女研究生选择休学一年,代价不仅这一年的待产,很可能还有孩子出生之后几年抚育,如果她不这样做,那么她可以顺利完成学业,可能毕业后几年博取更好的出路,代价则是放弃已经到来的孩子,也可能失去这桩婚姻。

重要的是,机会成本其实在变化。在过去,研究生毕业,确实可能可以助力不少,但是985研究生也扎堆选调生的今天,既然最好的终点无非是回家上岸,那么早点结婚生子,也算是提前布局。

孰是孰非,其实并不存在绝对好坏,每个人的偏好不同,其选择也不同。但是,回报率的经济杠杆其实也可以解释一部分,在经济腾飞的时代,选择拼事业,回报率显然更高,而在经济下行的时代,选择回顾家庭,付出的代价则有所降低。

从王漫妮拒婚到女研究生休学

在过去,考上研究生被视为阶层提升的坦途,而选择生育则意味着自动放弃更多上升可能,但是这样情况正在发生变化。显然,在这样一个浙大博士也会送外卖的时代,研究生不再是职业的保证,外部工作机会的萎缩,自然会使得更多女性选择回归家庭,这样她们也许会辛苦,但是不会出现她们最害怕的情况,在忙碌中错过婚嫁生育年龄,事业却毫无起色。

粗略地说,不同价值观碰撞背后,其实也有代际的差异。多数60后70后成长背景中,职业往往比起家庭更重要。因为他们的出生的年代,女性能顶半边天的传统叙事还在,更重要的是恰逢中国经济腾飞的时代,职业女性得到回报和认可都比较高。以当下的话说,当时流行的是大女主的剧本;到了80后和95前,这个时候机会窗口已经收窄,剩女现象从一线城市蔓延到四五线城市,多数人会把爱情和面包看得一样重要,时尚杂志也会以“谋生亦谋爱”作为鸡汤卖点;到95后00后,这个时候毕业即失业成为不少人的普遍命运,个人奋斗对逆天改命的权重已经降低,价值观也趋于保守,门当户对成为不少人的择偶原则,不少社交媒体最流行的人设,往往是二十出头全职妈妈带着二胎孩子出境。

不同立场的碰撞背后,折射了软阶层时代的阶层焦虑。有意思的是,在这场看似浪漫出发的网络婚姻宣言中,个人发展或者阶层攀升的考量成为首要因素,爱情因素要么不被提起,要么被认为不靠谱。

两年前,舆论风格还没有那么直接。在2020年播出的电视《三十而已》中,年过30的海漂王漫妮受挫之后,从上海回到老家小镇,有了体制内的对象小张主任,成婚在即,最后还是选择放弃,带着十万块钱去留学读研究生。

在她和小张主任最后摊牌中,她说自己回不来了,已经接受了上海的生活,小张主任不同意,他们对话是这样——

“王漫妮:我以为我在上海受了点挫折,就能死心回来求一份安稳,但我回来以后发现每时每刻都想回去,我已经接受那样的生活了。

小张主任:拼什么?人拼来拼去不就是为了成个好家,把日子过顺当、过安逸吗?你留下来,这些马上就都是现实了。你是我第一个公开的女朋友,大家都以为我们要结婚了。

王漫妮:人不能只为了成家吧?两个不同路的人成了家,会比一个人更寂寞。我从来没说过要结婚的话,我留不下来。小镇很好,家里很好,你也很好,是我的问题。”

短短两年前,王漫妮还是作为独立女性主角加以标榜,如今在经济的秋风中,资本的烈火烹油不在,人们的野心也在变小,一二线城市的高昂成本使得不少人年轻人不得不回到家乡,甚至出现985学生争相进入县城选调生的现象。王漫妮被标榜的“心气”,逐渐显得那么不合时宜,她的出国读研行为被视为莽撞,而她放弃的小张主任之类,则化身最受欢迎的体制内男友。

社会心态的转变,可见一斑。软阶层时代意味着阶层跃升变得艰难,多数城市中等收入群体的地位不仅不会提升,还会降低。这样的情况,阶层上升的大门紧紧闭合,阶层下滑的大门却大大敞开。对于年轻人而言,谋生的需求大于谋爱,他们的价值观,变得更像自己的爷爷奶奶辈而不是他们爸爸妈妈。

在过去,多数人选择拥抱不确性,因为不确定性意味着更多甚至更好的可能性,在当下,更多人更多选择看住手边的确定性,体制内上岸成为人生最高理想,当远方理想显得虚无缥缈的时候,生活的柴米与油盐,来得更为实际。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5)
孝女小Q瘦了8斤
孝女小Q瘦了8斤 2022-09-23 回复
决定了,跪着都要走下去
Vickkkkky
Vickkkkky 2022-09-23 回复
她会受到歧视吧?
晏艳Yan
晏艳Yan 2022-09-23 回复
不管怎样,最吃亏的还是女性
宝宝Miyako
宝宝Miyako 2022-09-23 回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0phelia
0phelia 2022-09-23 回复
辜负了父母的努力啊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