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2月26日 13.3°C-15.4°C
澳元 : 人民币=4.56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推动澳洲和中国合作的一生:华人科学伉俪冒怀庆和陈小琳(组图)

2023-08-03 来源: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中文 原文链接 评论5条

本文转载自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中文,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这对科学伉俪的家座落于一条闹中取静的街道,街道两旁的梧桐树虽然在清冷的寒风中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但仍然高大挺拔,屹立道路两侧。

推动澳洲和中国合作的一生:华人科学伉俪冒怀庆和陈小琳(组图) - 1

一个冬日的午后,我驱车拜访了这对耄耋之年的科学家伉俪。在朴素雅致的客厅里,围着一个小茶几,他们向我娓娓道来从中国到美国到澳大利亚的各种人生感悟。

出生名门 结缘美国

上世纪40年代初出生在陪都重庆的冒怀庆(Albert Mau),来自中国著名的文学世家“如皋冒氏”。先辈是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辟疆。祖父曾参与戊戌变法并列名公车上书。父亲曾任浸会大学第一任校牧。

推动澳洲和中国合作的一生:华人科学伉俪冒怀庆和陈小琳(组图) - 2

冒怀庆和陈小琳的童年照片。(ABC News: Ning Pan)

冒怀庆自小在香港长大,毕业于香港培正中学。60年代,因为父亲到美国得克萨斯州去做交流访问,高中毕业的冒怀庆便一起前往,并在当地著名的贝勒大学(Baylor University)就读物理专业。

“我是糊涂一辈子,现在都不知道我究竟喜欢什么,”冒怀庆在谈到为何选择理科时说道。

一旁的陈小琳(Shaio-Lim Mau)接过说:“因为那时候要出国,语言都是问题。所以选文科的人就很少,都是选的理科。”

“数学嘛就比较容易。其实他是很喜欢文科的,”陈小琳说。

陈小琳出生在四川自贡,家族是福建长汀的客家人。父亲在民国早年拿到奖学金去台湾念工业专科学校,然后又拿到奖学金留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毕业后回到台湾工业研究所任所长,后任台湾大学化工系主任。

所以,陈小琳很小就随全家去了台湾,后考入台湾大学,并获得农业学士学位。毕业后, 21岁的陈小琳前往美国深造,先在威斯康辛大学拿到了硕士学位,后又来到密歇根大学攻读植物生理。

正是在密歇根大学安娜堡校区,陈小琳邂逅了当时在此攻读数学硕士的冒怀庆,两人由此相识相恋,并在同学挚友的见证下缔结良缘。

推动澳洲和中国合作的一生:华人科学伉俪冒怀庆和陈小琳(组图) - 3

冒怀庆和陈小琳在密歇根举行了婚礼。(Supplied)

迟到近20年的博士学位

上世纪70年代初,由于父亲受邀到澳大利亚做牧师,冒怀庆在密歇根拿到数学硕士和化学博士学位后,就打算随父亲一同来澳 ,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做博士后。

陈小琳不愿和丈夫相隔大洋,于是决定放弃在密歇根大学的博士学业,拿了硕士学位就带着孩子和丈夫一同赴澳。谈及此事,冒怀庆仍然感慨万千。

“[当时]她有自由,我问她,她可以进去一个大学学费全免读医,但她说‘嫁鸡随鸡’,我这个狗就把她随着来了,”冒怀庆用幽默的口吻说。

推动澳洲和中国合作的一生:华人科学伉俪冒怀庆和陈小琳(组图) - 4

陈小琳放弃了在美国的博士学业随同丈夫一起赴澳。(Supplied)

当时博士后的薪资并不丰裕,全家三代人搬到澳大利亚后,陈小琳一边照顾老人,一边养育孩子,一边上班赚钱,补贴家用。

“我非常幸运。他去了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读博士后,我就在堪培拉找到了一位很好的老板,我在他的实验室做了五年,”陈小琳说道。

陈小琳当时的老板是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的著名科学家哈尔·哈彻(Hal Hatch),研究方向是野草不同寻常的生长路径。

1976年,冒怀庆加入了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分子科学研究所,举家搬来墨尔本。陈小琳为此不得不再次寻找新工作,她先是在拉筹伯大学找到了一份实验室工作,后来又转到墨尔本大学继续从事实验室工作。

“我对实验室工作很有兴趣,拿不拿学位无所谓,直到我在墨尔本大学工作的老板说,‘你拿不到学位不能升级了’,我才花了八年时间,兼职读书,把博士学位拿到了,” 陈小琳说。

推动澳洲和中国合作的一生:华人科学伉俪冒怀庆和陈小琳(组图) - 5

冒怀庆认为冠夫姓的做法对女性科学家不公。(Supplied)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克隆概念开始风靡全球,克隆研究方兴未艾。陈小琳通过经年累月在植物蛋白领域的研究,终于在1990年拿到了墨尔本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专攻克隆领域。

那一年,儿子也拿到了墨尔本大学的医学学位。母子同年毕业,而此时距离陈小琳为家庭放弃在密歇根攻读的博士学位已近20年。

另一道女性科学家面临的障碍是冠夫姓。

冒怀庆指出,女性在结婚后改换夫姓,经常会面临学术统计中署名论文数量一下子减少的状况,而这些论文对学术生涯至关重要。

陈小琳在结婚后英文名改为了冒小琳。

“我们那一代人都是冠夫姓的,”她说,“我的英文名字连‘陈’都没有了。”

“女性有点被失落了。因为她要改变成丈夫的姓氏,就损失了以前的[署名论文],所以很多有名的科学家,像吴健雄,她一直都是Madam Wu,”冒怀庆补充说。

塑料钞票背后的澳中合作

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冒怀庆可谓是把激光技术带到澳大利亚的第一人。但他最为人所知的贡献是领导研发激光防伪塑料纸币,使澳大利亚得以成为世界上首个使用塑料纸币的国家。

上世纪60年代,澳大利亚受困于假币肆虐,开始将目光瞄准耐用性强、防伪能力高又清洁环保的新一代钞票塑料纸币。澳大利亚联邦储备银行、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墨尔本大学耗费近20年终于研制成功,于1988年澳大利亚建国两百周年之际将这种塑料纸币发行为货币。

推动澳洲和中国合作的一生:华人科学伉俪冒怀庆和陈小琳(组图) - 6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首个使用塑料纸币的国家。

在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冒怀庆领导的科研团队攻克了货币防伪技术难关,他主持发明的防伪特殊油墨获得了世界专利,而他也因对澳大利亚货币防伪作出的突出贡献而获得“澳大利亚建国百年奖章”。

谈到这段过往,冒怀庆坦承,成功得益于很多不同领域的人士互相合作。他回忆,当时光谱、油墨、塑料等各个领域的科学家都参与了研究,由于塑料纸币对印刷技术的要求非常高,其中如何防粘难题的解决多亏了中国清华大学教授洪啸吟想出妙招。

“当时我们印刷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完全要失败的时候,碰巧洪教授来了,”冒怀庆说。

“印刷方面,中国是老手。虽然西方不怎么提出来,但很多东西,比如说‘桐油’,是宋代就开始有了,”冒怀庆说道。

冒怀庆介绍说,桐油就是桐树的油,桐树原产中国,经马可波罗把种子带到了欧洲,再从欧洲传到美国,所以一直到现在美国印钞票也是要用桐油。

“他[洪教授]有艺术的眼光,他知道这些。纸张用桐油之所以没有问题,是因为纸张有纤维可以吸附这些桐油墨。塑料是光滑的平面,不能马上干,所以前面一张和后面一张就会黏在一起。

“后来是他解决了这个问题。”

从人参到三七

推动澳洲和中国合作的一生:华人科学伉俪冒怀庆和陈小琳(组图) - 7

中草药也是陈小琳和她带领的博士生们研究的对象。(iStockPhoto)

与此同时,陈小琳一直在墨尔本大学担任生物学研究员,将克隆技术运用于植物,比如用基因克隆树胶来降低其相对昂贵的成本,并要克服树胶糖分高、蛋白质少的难题。

多项基因和蛋白质发明专利中都有陈小琳的署名。

90年代,随着大批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和移民的涌入,澳大利亚民众对中药的兴趣激增,但进口很困难,不同产地的中药的药性也不一致。陈小琳带领博士生研究起怎样标准化中药。

“比如云南出的中药,福建也出,都是同样的中药,但它的药性就不一样。我们当时做的就是,看看实验室怎么样可以定性,”陈小琳说。

“中药比较复杂,有一味药和多味药,又相辅相成。”

从益智抗衰的人参到抗炎止血的三七,陈小琳和学生用西方生物学的研究方法逐一剖析中国传统中药材的成分与药理作用。

“比如看看人参的皂甙哪个是有效的,Rg1是普通皂甙,为什么有人吃了人参有效,有人吃了就无效?就看肠子里有没有这个细菌,如果可以把它分解成另一个产物,就有效,反之就无效,”陈小琳说。

推动澳洲和中国合作的一生:华人科学伉俪冒怀庆和陈小琳(组图) - 8

Albert Mau and Shaio-Lim Chen(Supplied)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冒怀庆和陈小琳这对科学伉俪引领了一批批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地的华人科学人才来澳大利亚攻读博士、博士后和从事研究员工作,推动着澳大利亚华人版图的变革。

冒怀庆回忆道,第一批是在1982年,中国刚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不久,科学家可以走出国门到海外交流。还有在澳大利亚塑料纸币项目中解决印刷难题的清华教授洪啸吟,也曾经在冒怀庆的邀请下三次来澳做访问学者。

冒怀庆笑着说,洪教授对澳洲情有所钟,太太也一起来了,后来他的学生也成为联邦科学工业与研究组织的一名优秀科学家。而这位学生的太太则跟随陈小琳在墨尔本大学进行生物学研究。

“我们站在一个岗位,并不是有任何的计划,在一个适当的情况之下,做一点和国外的合作,”冒怀庆说道。

如今两人当年的学生已经遍布世界各地,更多的是在澳大利亚扎根,依然活跃在科研行业。

“很难数得清。很多事情我觉得是机遇,机遇就是机会来了,你遇上某些人。回头一看,觉得心满意足,”冒怀庆说。

陈小琳在一旁也点头补充道,“青出于蓝胜于蓝。他们都做得非常出色。”

美中制裁下的华裔科学家处境

推动澳洲和中国合作的一生:华人科学伉俪冒怀庆和陈小琳(组图) - 9

美中科技之争愈演愈烈,多个亚裔美国民权机构担心针对华裔背景人士的调查将导致歧视与污名化。(Reuters: Dado Ruvic)

但是这对科学伉俪经历且推动的几十年来的全球人才流动和科技合作正在日益受到美中角力和互相制裁的影响。

2018年美国政府宣布成立“中国行动计划”,打击中国的经济间谍活动。

此后,美国司法部对和中国相关的约150名科学家进行了调查,二十多人后来收到起诉。

尽管司法部几乎赢得了每一场诉讼,但这一计划引发外界质疑美国当局的行动是否存在种族偏见。

“我在学术界的一个好朋友是犹太人,他跟我说,歧视常常有,我们犹太人在美国以为可以站住脚了,在金融界已经非常成功了,但是他们的歧视是骨子里面的,在表面上是非常友善的,”冒怀庆说。

陈小琳也认同地说,歧视一定会有的,也不能说外国人歧视中国人,因为中国人也歧视外国人。

“我们回到杭州,大学里有非洲的学生,厨房里的人其他的碗都收,就是不收黑人的碗,”她说。

“其实这是他[厨房工作人员]的教育程度不够,他的这种歧视是表现出来的,而外国人对我们的歧视是不表现出来的。”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在今年6月的一份报告显示,2010-2021年离开美国的华裔科学家不断上升,其中很多选择前去中国发展。

冒怀庆说,自己的一位学生曾在西方一个重要科技机构做主管,现在也要去中国。

“现在回流的也很多……在这个潮流之中,一个时代的改变。他发觉中国各方面的进步,不一定要留在西方,回去发展可能有更好的机会。”

推动澳洲和中国合作的一生:华人科学伉俪冒怀庆和陈小琳(组图) - 10

两位科学家伉俪的画像。(Supplied)

冬日的阳光斜斜地照进客厅,这对耄耋之年的科学伉俪,一位白须飘飘,思维活跃,言谈间举手投足,声音洪亮,另一位温婉和蔼,轻声慢语,手捧白瓷茶杯,说话前都细斟慢酌。

他们一位喜爱诗词书画,一位擅长糕点烘培。无论是谈论时事还是人生,两人都散发着一种平和淡泊,像严寒后的梅花。

“谁对谁错,不需要下定论,因为言之过早。总的来讲,物极必反,”冒怀庆一字一句说道。

本文转载自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中文,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5)
随遇而安的人
随遇而安的人 2023-08-03 回复
两位在西方先进的文明基础上更上了一层楼…在随心所欲的思维和坚实的理论实践实验室经验支持下……他们俩吃尽人间苦中苦,真的成为了人上人(`Δ )!向华裔科学家前辈们学习,致敬!
岑岑爱Jelly
岑岑爱Jelly 2023-08-03 回复
希望这个世界能够更加关注和尊重科学家的付出
Julianne
Julianne 2023-08-03 回复
当看到他们为了共同的信念而放弃个人的利益,真心佩服
大皮王
大皮王 2023-08-03 回复
真的佩服这些科学家的坚持和努力,他们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丹琳小李子
丹琳小李子 2023-08-03 回复
这对科学伉俪真的太了不起了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