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博士后续:神童之下,一场骗局(组图)
复旦大学少年班的神童,被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选中赴美留学的博士,华尔街软件开发的精英……
怎么看都是人生的高端配置,却同时出现在流浪街头16年的孙卫东身上。
近日,有网友发布了一条视频,内容是他在纽约看到一个中国老乡露宿街头,对话中感觉对方谈吐不凡,对方还自我介绍曾是留美博士。
视频引起广泛关注,后续发展被多家媒体跟进,网友则在这些报道底下吵翻了天。
有人指责孙卫东“忘本”,有人唏嘘他的现状。无数捕风捉影的消息在网络上流传,也让人不由得思考起一个问题——
这些被所谓“神童”光环照耀了整个少年时代的天才们,象牙塔之外的路,其实并非坦途。
纽约的冬天,气温零下3度。
屋檐底下蜷缩着一个身影,盖着一床蓝色被子,远远望去,在空荡的街头格外显眼。
拍视频的人用中文喊了几声“老乡”,被子里挣扎着冒出一颗头,头发花白且凌乱,两腮通红。这就是最近备受关注的孙卫东了。
孙卫东和拍视频的人打招呼,露出一口脱落的牙齿。他接过对方递来的牛奶,说自己昨晚是在地铁站过的夜,感慨自己身体好,“就怕生病”。
孙卫东在纽约街头的“住处”
这条视频的拍摄者叫朱峰,是在美华人。
前段时间,他在摆摊时遇到孙卫东,打了个招呼。去年12月29日,他又遇到孙卫东,细问之下得知对方是留美博士。他有些感慨。
朱峰告诉专做自媒体的朋友王卫钊,布鲁克林街头有个中国博士在流浪,“挺有爆点”,或许还可以帮一下他。
于是,元旦那天下午,王卫钊与孙卫东见面了。
王卫钊拍摄的孙卫东
在王卫钊的引导和追问下,孙卫东讲了一些自己的故事。
他自称来自江苏省江阴市,毕业于复旦大学本科,学的物理专业。
大学毕业后,他公费到美国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还在博士后站工作了一年多。从学校出来后,他进了华尔街,做了两年软件开发工作。他还补充道,自己当时月薪已超过10万美元。
2007年,他开始在美国流浪。最开始,他还有钱住网吧。后来他开始在长椅上过夜,冬天太冷,就转移到地铁站。
这样居无定所的生活,他独自过了16年,如今已经54岁。“我看上去像是二三十岁。”孙卫东自己说。
16年来,孙卫东只回过一次中国,“最开始拿到了美国绿卡,几年后又拿到美国国籍”。谈到流浪的原因,他只说:“我被孤独幻想迷惑住了,我现在都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
1月1日,王卫钊把这段视频发到网上,在海内外引起轩然大波。
“留美博士流浪街头16年”,反差巨大的故事引得多家媒体跟进,孙卫东的前半程人生,也在不断的报道更新中得到补充。
1984年,孙卫东初中毕业,升入南菁中学。据同学透露,当时中考满分640分,孙卫东考了628分。
高中上了不到一年,1985年1月,他就被复旦大学少年班物理专业录取。1988年,19岁的孙卫东本科毕业,被推荐出国。资料显示,他“通过第九届CUSPEA考试,进入布鲁克林大学”。
CUSPEA,全称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1979年,物理学家李政道与中国物理学界合作发起该计划,选拔派遣学生到美国攻读物理专业研究生。
根据早年李政道本人撰文,留学生的全部教育和生活经费由美国各大学来负担,直到学生获得博士学位。计划实施了10年,原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心澄,原上海交大物理系系主任季向东,搜狐的创始人张朝阳等人,都曾是CUSPEA学子。
孙卫东是倒数第二批被派遣的学生,留学期间,他的学业表现十分优秀。报道里写,1992年到1999年的8年时间里,他发表了30多篇全英论文。甚至还有多篇论文被刊载在顶尖SCI期刊杂志《物理评论》上。
1997年,他从纽约城市大学毕业,进入博士后站工作。十年后,他流浪街头。
网传孙卫东(红圈所示)留学时照片
1月7日,经复旦大学美国校友会帮助,孙卫东被接到临时住处。他剪短了头发,换了新衣服,对着镜头认真地说:“我非常感谢所有关心和帮助我的朋友,使我重新振作起来。”
他正在校友的帮助下,重新办理证件,准备治疗疾病。王卫钊介绍说,孙卫东会留在美国,接受当地的社会福利,至于以后会不会回国,还不确定。
孙卫东对王卫钊说过,最大心愿是回归正常的生活,“想好好工作,过体面生活”。
孙卫东的遭遇在网络上爆火后,社交平台上流传着许多捕风捉影的信息。
有人说他华尔街工作期间赌博成性,也有人说他妻子是下岗女工,在一起是为了骗他绿卡。王卫钊澄清了部分谣言——孙卫东的妻子是他在读书时认识的,至于赌博的事情,王卫钊说“没收到这方面任何信息”。
唯一可以被证实的是,孙卫东与中国的家人,已经十分陌生。
孙卫东的堂弟说,在他的记忆中,堂哥孙卫东出国时,孙卫东的母亲曾拿了一些布料给自己,让他给堂哥做几身衣服。出国那天,村民们和中学同学都来为孙卫东送行,“咱们家乡出了这样一个人才,大伙们都很高兴”。
赴美30多年间,孙卫东曾寄回国8000块美金,还曾说自己在做涉密的工作。孙卫东的小学同学记得他曾在1993年左右回国过一次,但待了十几天就走了。
他的父亲在十年前去世,母亲如今已80余岁,身体不好,患有脑溢血。此外,他还有一个弟弟。媒体的话筒数次递向孙卫东的直系亲属,得到的回应均是:“不希望被打扰”。
出面接受采访的同学或亲友则同时提到一个词:唏嘘。
他们不约而同地想起年少时,那些有关“学神”的传说。
他的中学同学说,在80年代,每个学期的学费不过是5块钱,每年孙卫东都能拿到2块钱的奖学金。
他的堂弟介绍,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孙卫东就蝉联班级第一。很多同学都说,那时的孙卫东,是老师口中流传了十多年的“神话”。
当地甚至还流传着一个故事,在某个下雨天,孙卫东沉迷读书,忘了收晒在屋外的麦子。“他是一个没有太多社会经验的一个人,就只是爱好读书做研究。”他堂弟评价他。
王卫钊也说,在和孙卫东的对话过程中,他数次精神恍惚。
“(他)原本才华横溢,放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是顶尖级的物理天才。而出现在我面前的孙博士,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甚至身上散发着一些流浪汉常有的那种气味。我恍如隔世,我无法相信苍天弄人,有这样一个结局。”
无可否认,在人生的前19年,神童或者说天才的头衔被冠在孙卫东头上,他的事迹被当成教育范本,“激励”着无数当地学子。
于是30年后,在对孙卫东人生现状的叹息声中,对“神童”教育的质疑,也再次被提起。
“神童”圈最近还发生了一件事,掀起小范围的讨论——
出家12年,还俗2年的柳智宇,宣布已经结婚。
柳智宇与俞敏洪
提起柳智宇,很多人都会在前面加一个强关联的前缀:出家的北大数学天才。
他的求学经历被很多媒体浓墨重彩地叙述过。
小学四年级,开始学习奥数。高中时,顺利升入竞赛班。
18岁,在身患眼疾、濒临失明的前提下获得国际奥数竞赛金牌,被保送北大数学系——彼时,全世界只有三个满分,柳智宇是其中第一。
2010年,22岁的柳智宇从北大毕业,获得麻省理工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将要出国深造。
这样的天才范例曾被很多家长奉为圭臬,没有人预料到,故事的走向在此刻,突然转变。
柳智宇(左)学生时期
2010年,比北京的秋天更早到来的,是柳智宇给麻省理工的一封邮件。
“很抱歉地通知您,我不会成为MIT的学生了……我决定把一生都奉献给佛教,并成为北京龙泉寺的一名僧侣。”
北大数学天才,出家了。
无数媒体蜂拥而至,被龙泉寺的寺规阻在门外。父母的指责则绕过戒律,传进柳智宇的耳朵。
引以为傲的儿子放弃大好前途出家为僧,柳智宇父母难以接受这样的现实,不断对柳智宇表达不满。柳智宇的师兄弟也告诉他,“让父母有如此看法是罪孽深重的”。
后来的柳智宇回忆这个时刻,用了一个词语:人生至暗。
似乎,当他做出科研之外的任何选择,都是错的。龙泉寺,也不是他生命中的净土。
柳智宇出家后
出家人也要劳动,但体弱多病的柳智宇难以坚持繁重的劳作。
他记得刚上山的那段时间,他独自一人待在理疗室里,拿着两个艾灸给自己治病。理疗室冷清得很,没有人有空帮他。
2013年,他强撑着病弱的身体,辗转上海、福清、天津等地,每天工作12个小时,进行南山诸律典“八大部”系统校勘工作。
那段时间,他身体状况堪忧,炎症频发,身体总是不停颤抖。他给自己打气,“宁舍阳寿二十年,令南山律典广布人间”。
三年后,书籍出版,这口气又散了。“当初我放弃走数学的道路,是因为它让我感觉孤独。越来越抽象,脱离真实的生活、生动的人群,而此时的研究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
2022年,他宣布还俗,计划进入心理行业。
而就在柳智宇宣布自己还俗下山那条视频下面,最前排的网友们依旧在“劝告”:“不要浪费老天爷给你的聪明才智,希望你为高科技贡献一点力量。”
众多“苦口婆心”的缝隙里,一个声音挤进来:“世人善逐利,只看到他可以被利用的点,却忘记了他首先是个人。”
相比之下,点赞这条评论的人数显得单薄。
柳智宇视频下的评论
和柳智宇做出相同选择的,奇迹般有着相同人生轨迹的,还有被称为“第一神童”的宁铂。
很多人知道宁铂,是因为少年班。
这个如今广泛存在的,好似“天才”选拔基地的班级组织,最早的出现,正是因为宁铂。
上世纪70年代,李政道回国访问,落地上海,参观了复旦大学和上海芭蕾舞学校。他建议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和基础科学人才的培养。“如同芭蕾舞演员需要从小培养一样,科研人员也应可以从小孩子开始培养。”
他还提到,这样的孩子应该有以下几种前提:有极强的理解能力;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怀疑已有的科学结论,富有斗争精神,不怕失败;还要有过人的记忆力。
就在这样的筛选机制下,宁铂出现了。
宁铂(左)旧照
2岁背古诗、3岁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宁铂只靠翻看中医书,就学会自己开药方,自学围棋书,很快就能与大人对弈。
1977年10月,宁铂被推荐到北京。1978年,中科大少年班开设,13岁的宁铂成为全国第一个被“破格录取”的少年大学生。19岁,他成为中科大最年轻的助教。
在那个崇尚速度的年代,宁铂成为无数学子向往的对象。有关他的报道被家长珍藏,时不时就拿出来,对着自家孩子训一顿:“你看看人家!”
有媒体如此评价宁铂:“能不能不再提宁铂——在谈论少年班或神童这类题目时?不可能。”
但就是这样一个被“神童”成就的人物,却在33岁那年登上电视节目,对着“神童”教育猛烈抨击。“如果青春可以重来,我绝不会再读少年班。”
那些被光环笼罩的阴影处,一些被刻意忽视的叙事,也因此重新提起。
少年宁铂(右二)
分专业时,宁铂提出想学自己更感兴趣的天文学,被学校拒绝。
按部就班进入物理专业,宁铂只好将星空化作爱好,周围人又说他“神神叨叨的”。
23岁,他结婚了。孩子出生后,他与妻子产生分歧。大到孩子教育要听谁的,小到尿布该由谁洗,夫妻俩争吵不断,宁铂甚至因此离家出走过。
他试图考研,但报名三次都没有走进考场;也尝试出国,三次倒在托福考试上;他还创业过,最终还是回了学校任教。人生似乎走进了死胡同,眼前只有一条常人忽视的路。
2002年,他独自前往五台山,想要出家。没过多久,他被学校找回。
2003年,38岁的宁铂再次出家,这次,他成功了。
青年宁铂
在每一个“伤仲永”故事的背后,似乎都能看到一个标准的家庭结构:
严厉的父亲或母亲,与智商超群、但自理能力不足的孩子。
前段时间,张炘炀的故事又被大众记起。
10岁上大学,13岁读研,16岁读博的求学经历,让张炘炀一度活在媒体的追光灯下。
他成长在一个小康家庭,父亲张会祥是78级的大学生,母亲是人民教师。他的邻居曾说:“全国都找不出一个张会祥一样的爸爸。”
张炘炀与父亲
在张炘炀两三岁时,张会祥就拿起棍子,开启了他的神童培养计划。
神童的“标配”之一是跳级。
张炘炀4岁开始上小学,8岁从初一跳到初三,9岁开始读高三。
哪怕张炘炀在班级里的表现并不拔尖,高考的成绩也不理想,但张会祥依旧决定,让儿子在10岁的年纪,就读天津工程师范学院。
于是,张炘炀成了全国最年轻的大学生。
张炘炀高考时
神童的“标配”之二,就是陪读。
大学校园里,张炘炀的年纪太小,自理能力也无法适应集体生活,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破格给张炘炀准备了一间二人寝,方便张会祥与张炘炀一起生活。
张会祥辞去了原本的工作,将家从辽宁搬到河北,专心陪读。张炘炀曾说过,父亲的教育方式,“注定这个孩子(指自己)的转型期比其他孩子更痛苦”。
在张炘炀的记忆中,儿时的自己几乎没有在父亲眼皮底下读过课外读物,甚至连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都不被允许。
只要张炘炀在家,张会祥就不会在家里打开电视,静音也不行。所有的生活都要为儿子的学业让步。
张炘炀和父母
张炘炀的成长故事如此,同为天才少年的魏永康也是这样。
魏永康比张炘炀上大学的年纪要大一点,1996年,13岁的他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
而要追溯魏永康的“成材”路,就不得不提起他的母亲曾雪梅。
9岁,魏永康升入高中,为了照顾他,老师安排同学送他回家。某天,曾雪梅看到送他回来的是女同学,就把儿子叫上楼,耳提面命:“女孩都是妖精,不要理她们。”
从那之后,曾雪梅亲自接送儿子上下学,中午则从公司驱车30公里,去魏永康的学校给他送饭——她还会溜进教室,亲手给儿子喂饭,让魏永康可以一边吃饭一边读书。
上大学后,曾雪梅的陪伴也没有缺席。
大三之前,魏永康和母亲一起住在校外,不参与集体活动,也不和老师与同学交流。直到在学校的要求下,15岁的魏永康在大四时搬进集体宿舍。
曾雪梅依旧没有放弃。她坚持每天到宿舍叫儿子起床,帮他洗漱,再送他到教室上课。她曾对媒体说,如果条件允许,她可以一直陪在儿子身边。
“反正将来除非我死了以后他就独立了,现在我的孩子不能达到他那个目的,我好像不甘心。”
魏永康(中间)和母亲
17岁,魏永康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录取,硕博连读。仅仅3年后,他就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以及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研究模式为由,被劝退回家,连硕士学位都没有拿到。
结果可想而知,曾雪梅的天塌了。她指着中科院的大楼,让儿子跳楼,“这么好的条件不争气,你去死!”
此刻,恨铁不成钢的母亲不会想到,魏永康在38岁的年纪,就因心肌梗塞去世。
魏永康
2016年,曾雪梅接受媒体采访。那时魏永康已结婚生子,母子俩关系紧张。
每个月,魏永康会给母亲打一个电话,内容十分简短,问身体怎么样,再没有别的话题。
彼时63岁的曾雪梅独自生活在邵阳,患有脑萎缩等疾病,“吃的药比吃饭还多”。她试图教导孙子学习,被儿媳拒绝。儿媳对她说:想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面对采访,曾雪梅老泪纵横:“我有心结,他也有心结,但千错万错都是我的错。”
神童教育的背后,细说起来,无外乎两句话: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再往下细分,就是学业为主,成功至上。而成功的相对面,似乎就是平凡。
2022年,还俗后的柳智宇住在北京通州,想找一个学佛的室友作伴,就给认识的佛友们发消息询问,有个女生回复了他:有空一起吃饭。
两人见面后,柳智宇对女孩说:“听说男生遇到心动的女生时心跳会加快,我现在就感觉胸口这儿跳得很快。”这个女孩,就是他如今的妻子。
2023年年底,他与俞敏洪一起开了场直播。
直播时,柳智宇谈起自己的恋爱经历。他说双方父母迄今还没有见过面,起初是两家人一起开了个视频会议,都觉得没什么问题,两个人就结婚了。
谈到这些故事时,柳智宇脸上挂着世俗的幸福的笑容。
在这条视频的留言区,网友在感慨他的现状,说他“踏实”了。还有人说柳智宇已经褪去了神童的光环,越来越“平凡”。
柳智宇回复他们:正因为平凡,才感到满足和幸福。
柳智宇近照
也有人问过张炘炀类似的问题,怎么接受所谓“神童的陨落”:“会不会觉得你现在变得更现实了。”
张炘炀咧嘴一笑:“一切都由他去吧。理想这玩意好吃吗?多少钱一斤?”
如今,他博士毕业,赋闲在家,没有固定的工资,稳定的经济来源是父母每两、三个月打来的生活费。“如果我真需要什么的话,给我爸打个电话就好了。他们还欠着我一套北京的房子,到现在也该值1000多万了。”
张炘炀近照
他口中的房子,指的是研究生毕业时,他计算了家里的存款,要求父母在北京买一套房子,“不然博士就不读了”。
父母不想买,租了房子哄骗他去参加研究生毕业答辩。12年过去了,张炘炀对这件事耿耿于怀。
媒体问他现在与父母的关系如何,他回答挺好的。
而当提到父亲是否心甘情愿地支付生活费时,张炘炀愣了一下,说:“他们不愿意也得愿意啊。”
似乎,他与父亲之间的那盘死棋,仍没有破局。
儿时张炘炀与父母
巧合的是,就在孙卫东掀起风浪的第二天,世界华人数学家联盟年会在复旦大学开幕。
1月2日,数学家丘成桐在会上宣布,全国将新增约20所中学开办“丘成桐少年班”。
“丘成桐少年班”由丘成桐本人在2021年发起,实行初高中六年一贯制,小班教学。
少年班的孩子们可以由以下几种途径升学:初三后,即可通过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入选清华大学求真书院;通过学科竞赛获得保送机会;报考强基计划;以及普通高考。
未通过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也可以在就读高二和高三时继续报考清华大学求真书院“丘成桐数学英才班”。
报道称:每个孩子都有5次机会考清华大学。
数学家丘成桐(左)
毫无疑问,丘成桐的本意是好的。真正有天赋的孩子被针对性培养,充分发挥特长,怎么说对社会发展都是一大增益。“这些从初中培养起来的青少年,未来将成为全国各地数学科学的领导人才,投身基础科学研究。”
只是这个世界上,神童太少,别有用心的人更多。
在搜索引擎里键入“丘成桐少年班”,铺天盖地的是各地方媒体对“丘成桐少年班”落户本地的宣传——
福建新增三校获授权成立“丘成桐少年班”;
“丘成桐少年班”正式落户河南,今年秋季开始招生……
再往下看,映入眼帘的第一条视频是位坐标郑州的个人博主发的,标题是:准备做个针对丘成桐少年班的“辅导班”,大家怎么看?
尽管具体的选拔方案和培养计划都没有明确,哪怕“河南丘班”的教学过程也没有被公开。
但是没关系。
这位博主微微一笑:“现在家长们都已经杀红了眼,这些真实的细节应该没有人会关注。”
当“少年英才”被包装成“神童”利用,所谓的造神,则更像一场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