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公主”王诗龄近照曝光:14岁,又美又有钱,爸爸却心疼到泪崩…(组图)
前几天,王诗龄在个人社交平台分享了一组自己的近照,还配文:“Recently(近来)”。
现在的王诗龄比之前瘦了很多,评论区很多网友都夸她漂亮。
其实王诗龄也算是网友们看着长大的孩子,从小参加综艺是肉嘟嘟的样子,如今算是女大十八变。
想起之前看王岳伦的访谈,他谈到女儿瘦身的过程还挺让人唏嘘的。
他说王诗龄为甩掉身上的婴儿肥,封控期间天天在家跳操锻炼、吃减肥餐,妈妈李湘更是专门为她请来了身材管理教练。
他知道女儿从小爱吃东西,那段时间却严格控制饮食,不停看吃播来解馋。
而更让他心疼的是女儿这样拼命减肥,其实是因为被同学语言霸凌。
班上有男同学嘲笑她身材,让她很难过很自卑,下定决心要变瘦。王岳伦说着还流下了眼泪。
不只明星家孩子,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被嘲笑过外貌,之前就有位网友发帖说,“讨厌自己有双小眼睛”:
小学开始戴眼镜,眼睛也小。
平时被别人调侃“四眼儿”,心里就很难受。
初一写作文《我的同桌》,同桌写的是:“她有一双很小很小的眼睛……”,在班里朗读的时候,大家都在笑。
虽说童言无忌,但我一直记得那篇作文和当时全班的笑声,好多年后仍无法忘记。
像这种被挑剔容貌和身材,被指指点点的事情其实有很多,不只是孩子,我们成年人也会遇到。
但是相比之下,成年人比较容易“翻篇儿”,但孩子们往往会感觉到很大的压力和挑战。
对孩子来说,尤其到了青春期,他很难过去心里这道坎儿,总会对同伴的负面评价和看法耿耿于怀。
其实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大脑的生理机制决定的。这些青春期的孩子,身高体重可能接近成年人,但脑子并没有完全发育成熟。
就像咱们人脑子里有个地方叫内侧前额叶,这地方专门管“自我”的。比如说遇到一些对自己有情感意义的场景,或者一些社交场合,这个就会变活跃。
哈佛大学就有过这么一个研究,在15岁左右,人的内侧前额叶区域活跃度会达到峰值。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要比成人更强烈,对别人的看法也更在意,哪怕是来自陌生人的注视,也可能会引发孩子的高度关注。
之前美国斯坦福大学脑神经教授David Eagleman曾做过一个“橱窗实验”。
他分别让成年人和青少年志愿者坐在商店橱窗里,接受路人的目光审视,为的是通过量皮肤电反应来判断被试者内心的焦虑程度。
实验发现,同样的场景下,成年人和青少年的表现是完全不同的。
当成年人坐在橱窗前,被路人审视,甚至评论时,能始终保持微笑,皮肤的电传导也处于稳定和较低的状态。
许多青少年坐到橱窗前,从头到尾都紧张到局促不安,他们紧咬嘴唇、眨眼睛、回避路人目光,甚至还会发抖,皮肤电传导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这说明,在被别人高度关注的时候,成年人的心态很稳,不会有太多焦虑,而青少年的情绪则反应非常强烈,焦虑程度也会显著上升。
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成人眼里“啥都不叫的事”,在青春期孩子看来却是“天大的事”。
因为孩子总会通过其他人的反馈做出判断,当被说衣服旧、不是名牌、长得不好看时,就会为此紧张不安,甚至是焦虑抑郁。
和不少父母聊天,大家会有个普遍共识:
过去我们意识里会觉得校园霸凌,是往孩子身上戳烟头、打他、捉弄他,但言语上的打压、贬低和排挤,同样让孩子觉得自己身处弱势。
这时,我们做父母的,要为孩子“撑腰”,把这些“隐形欺凌”扼杀在萌芽阶段。
01.
让孩子区分观点和事实,做好课题分离
有读者给我留言,说孩子本身就在意自己的长相,当被同龄人的语言刺激伤害后,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改善容貌上。
还有位妈妈说13岁的儿子被同桌说胖后,坚决不吃晚饭,就连早午饭也吃得很少,而且从来不吃肉和米饭,大人怎么劝都不听。
也有才小学四年级的女孩,总吵着买高级护肤品和面膜,不给买就情绪很低落,说为什么同学都用,就自己没有。
但美与不美,本身不是客观的,而是一种主观感受,我们要帮孩子辨别事实和观点,做好课题分离,就能减少他九成的人际烦恼。
就像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被讨厌的勇气》里说:
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源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是我们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但只要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能发生巨大的改变。
前不久,有位妈妈用水果教孩子课题分离的视频火了。
妈妈手拿一只火龙果问女儿:我手里拿的是火龙果,这是事实还是观点?
孩子毫不犹豫的回答:“事实。”
妈妈又问:“那我说我手里的火龙果,比你手里的香蕉好吃,这是事实还是观点?”
孩子回答:“观点。”
妈妈总结说:“我手里的火龙果比你手里的香蕉好吃,只是我的个人观点,但并不是事实。”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别人不喜欢我,那是别人的事,并不是因为我不好。
别人管我借钱,我没借,对方因此对我有了看法,无所谓,他怎么看我那是他的课题,借不借钱才是我的课题。
02.
示范孩子如何反击
我之前听说过有孩子长期遭受霸凌,没有跟父母吐露过,因为他们说:“告诉他们也没用,还会挑我的毛病。”
所以不少孩子并不会自我排解,在遭受霸凌后他不敢回怼,而是选择情绪内化,让满腹的委屈无处释放,甚至会产生非常极端的想法。
抖音里有一对父女俩的高赞视频,“当被人说丑时该如何回怼。”还挺值得我们父母和孩子学一学的。
爸爸:“如果有人对你说,你真丑。”
女儿:“审美偏见,是一种智力缺陷。”(闭嘴是一种智慧。)
爸爸:“你个老阿姨。”
女儿:“怎么,你活不到这个年龄啊?”(尊重是相互的。)
爸爸:“你的牙真丑。”
女儿:“牙丑可以整,你嘴碎可以缝吗?”(但凡有点素质也不至于嘴巴这么碎。)
爸爸:“你的汗毛真多。”
女儿:“你嘴巴真臭。”(你不会以为你很完美吧?)
爸爸:“你怎么油盐不进?”
女儿:“我又不是厨房抹布”(什么垃圾都得收着?)
爸爸:“不就开个玩笑吗,至于吗?”
女儿:“不就没笑吗,你至于吗”(我脾气好,不代表我好欺负。)
其实,当孩子被别人攻击时,自证不是最好的办法,而是让他人反思。
因为每一次撑腰都给了孩子力量,对他的自尊、自信和安全感是最好的保护。
03.
用内归因法提升孩子内在品质
我们承认颜值有优势的事实,但我们也要告诉孩子,颜值虽然有影响,但也是很短暂且有限的。
当孩子被喜爱、受欢迎,我们要赋予他一个内在品质的关联,告诉他那主要是因为你为人友善且礼貌。
如果要解释其他人受欢迎的原因,譬如某明星,可以说:长得好固然是个加分项,但他的性格、气质、认真努力,才是被大家喜欢的主要原因。
内归因让孩子明白:无论外表长得好看还是普通,时间长了都会弱化原本的感觉。而一个人想要被周围人认可和喜欢,主要还看他的性格、人品、能力和智慧,
这样,孩子既不会因为自己长得普通就不配有人爱,也不会因为自己好看就刁蛮任性,认为所有人都应该爱他。
颜值当然是正义,但温柔、善良、友好、热情、负责……这些好品质,也是正义的,而且是更重要的内涵。
因为“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希望我们为孩子做的这些,能让他认识到,容貌不再是一道门槛,而是换一种看世界的方式。不受限,也不为自己设限。
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生得漂亮,但每个人都有机会活得漂亮!
树妈说:
虽然这是个充斥着外貌焦虑的时代,还是愿每个平凡普通的孩子,能接纳和认同自己本身的样子。
最后,我们还要告诉孩子,不要用别人设下的条条框框去限制自己、苛责别人。
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是不完美,但不妨碍世界和我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