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2020年正增长 中国模式胜利了吗?(图)
本文转载自自由亚洲电台,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根据中国官方的数据,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在疫情跌宕的2020年依然实现了2.3%的正增长。有官方学者认为,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但也有中国体制内学者认为,这种国家控制下的模式未必是优势。
正当又一波新冠疫情袭击中国一些城市,导致不少地方再次实行封闭限行措施,中国媒体却在大肆报道去年中国实现了经济的逆增长。
正增长是真的吗?
据上周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去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总计超过101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3%。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1月18日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说,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展现,中国经济预计将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向来对中国经济数据持怀疑态度的中国前民营企业家王瑞琴直言这个数据不真实。她分析说,“国家统计局的报告里提到,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实际下降4%。他说是4%,但实际上远不止。在北上广的民营企业家圈子里头,我们都是有切身感受的,经济实际上是在断崖式下跌,怎么可能出现增长2.3%呢?”
但中国经济的乐观数据并非仅来自中国官方。去年9月亚洲开发银行发表对2020年中国经济预测时就认为,中国经济将在2020年实现1.8%的增长,与上周中国官方数据相差不大。
华盛顿智库美国企业研究所(AEI)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史剑道(Derek Scissors)此前在接受本台采访时暗示,亚行的预测其实是基于现实和政治的一个妥协,中国政府最终会把2020年GDP报告为增长2.5%。
“中国模式”的胜利?
但在乐观的数字之上,更引发关注的是对这个数字的解释。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上周指出,2020年疫情期间,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恢复生产,并且控制住了地方债务的规模,才率先实行了经济正增长。言下之意,起作用的是国家控制下的经济模式。
现居纽约的中国财经分析人士郑旭光则认为,中国不少地方实行战时体制,控制了疫情,为经济重启提供了条件,但经济增长是靠经济本身的规律,“在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制造业都处于停顿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填补了需求。”
他举例说,“比如说点子产品,在网上消费的点子产品,电脑等等,还有就是医护用品,包括口罩、呼吸机等等,需求都增加了,刚好中国所谓过剩的产能都填补进来。”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20年全年货物出口总额达到17932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
但在另一面,分析家也看到,在所谓国家控制的模式下,中国经济固有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王瑞琴敏感地发现,在出口增加的同时,去年中国的进口却下降了,“它的进口同比下降了0.7%,这就说明社会消费不畅。”
社会消费的下降与去年中国政府一再强调提振内需,要实行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政策,是背道而驰的。
另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在近日的一次视频研讨会上指出,我们不能把短期内所谓的经济增长看成是未来的优势,当经济回到正常状态时,这种国家控制下的模式未必是优势。
他主要担心的是,不少地方在疫情期间形成的严格管制经济活动的思维方式会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延续,窒息经济的活力。而此次疫情中受这种管制政策影响最直接的是多种民营经济。
民营企业是重点问题
曾长期在国内经营民营企业的王瑞琴告诉本台,最让人担忧的是中国的民营经济,“民营经济2018年的时候在GDP中的占比已经超过了60%,但现在民营企业完全处于停滞和破产的状态。”
她指出,虽然近年以来,中国政府口头上多次重申民营企业的重要性,但真正落到实处的优惠政策并不多,“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最简单的,如果你没有减税,这是第一;没有减费,这是第二;第三还有诸多经营的制约因素,比如民营企业上缴三金,这些问题都没有实质性的减,你说政策都是空的假的。”
郑旭光也曾在中国经营小企业。他认为,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存在两条线。一条是习近平主导的党要控制规模性民企的路线,另一条是李克强主导下的路线,“政府系统,也就是李克强这个系统,它一直要减税,放宽管制,所以这两块一直是带有互相抵消的力量。”
王瑞琴忧心忡忡地告诉本台,现在民营企业不是发展、增长的问题,而是生与死的问题。
本文转载自自由亚洲电台,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