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政府发布警告:这个华人家庭都有的习惯,是错的!有危险!(组图)
注意!
在生活中往往存在着许许多多反常识的事。
比如一个大家都已经习惯成自然的操作,背后往往存在许多你不知道的风险。
比如今天要说的这个在澳洲家庭、特别是华人家庭中普遍存在的一个 “干净” 习惯,
但实际上,这一习惯却是相当的 “不干净” 。
今天要说的这个习惯,和做饭、吃饭有关。
在澳洲,许多普通人家在做饭的时候,都会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对食材进行清洗。
虽然这听起来是一个干净又卫生的好习惯,但是很多人其实不知道的是,
有一些食材,其实是——不能洗的!
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鸡肉。
鸡肉是澳洲餐桌上的常见食材,华人家庭也不例外。
在处理鸡肉的时候,特别是全鸡,或者是一些带皮带骨的部位,
由于血液或者粘液残留等原因,大家往往习惯先进行清洗,然后再进行改刀或是下锅等操作。
根据澳洲食品安全信息理事会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
在澳洲,有超过50%的家庭,在处理全鸡的时候,会对鸡肉进行清洗。
但是,近年来却有越来越多的相关专业人士指出:
鸡肉,不!能!洗!
这并非什么互联网上传播的留言,而是许多专业的食品安全监督机构,以及政府部门一致的宣传。
比如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就此给出过明确的建议:
不要清洗鸡肉、火鸡,或是其他禽类。
澳洲政府部门也同样给出过相关的提醒。
比如西澳政府,就曾专门发起关相关的食品安全宣传活动。
甚至还为此专门制作了视频版本的教育短片,提醒大家:
永远不要清洗生鸡肉!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应该对鸡肉进行清洗呢?
背后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避免细菌的传播。
这里说的细菌,主要是两种常见的致病菌——多弯曲杆菌和沙门氏菌。
多弯曲杆菌是一种微生物病原体,主要通过食物、水或与受污染表面的接触传播。
多弯曲杆菌通常存在于家禽、猪和牛的肠道内,并可通过处理和准备这些动物的肉类而传播。
症状通常包括腹泻、腹痛、嗜睡和发热。
根据世卫组织的说法,多弯曲杆菌感染是引发腹泻病的最常见病因。
虽然多数情况下,多弯曲杆菌感染在一周左右自行缓解,
但在儿童、老人或免疫系统弱的人中,可能导致更严重的问题,如关节炎或甚至是格林-巴利综合症(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
和多弯曲杆菌类似,沙门氏菌是另一种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主要通过摄入受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
与多弯曲杆菌类似,沙门氏菌也常存在于多种动物的肠道内,包括家禽、家畜和宠物。
这种细菌通常在食品处理过程中传播,特别是在家禽和鸡蛋处理中。
沙门氏菌感染的典型症状包括腹泻、发热和腹痛,通常在12至72小时内出现,并可能持续4至7天。
有的类型的沙门氏菌感染,还会引发一种 “大名鼎鼎” 的传染性疾病——伤寒。
那么,这两种细菌感染,又和洗鸡肉有什么关系呢?
上面已经说到,禽类是最容易携带着两种细菌的食物。
澳洲就有研究统计数据显示:
澳洲每年记录的多弯曲杆菌感染多达22万例,
其中大约5万例都能够直接,或是间接地和鸡肉相关。
可如果是这样,清洗干净不应该是更加必要的一件事吗?
问题就出在这里。
我们以为清洗可以让鸡肉变得更加干净,但是实际情况是。
水流虽然会带走鸡肉表面附着的细菌,但与此同时也会让细菌随着四溅的水花飞向四面八方!
根据专家的解释:
由于鸡肉的质地比较柔软,且有弧度,在受到水流的冲击的时候,
和硬质表面的物体相比,会更加容易出现水花飞溅的情况。
这些水花可能很小,甚至肉眼都很难看见,
但却会携带着细菌飞得很远,在不知不觉间污染大片区域。
如果你有其它食物放置在附近,就非常容易受到污染。
到最后,鸡虽然干净了,但是其他地方却脏了。
有研究人员专门为此使用高速摄像机对鸡肉清洗的过程进行记录,
并且实实在在地观测到了上述情况的出现。
而且水龙头开得越大,水流的冲刷力越强,水花就会飞溅到越远的地方。
其实要处理鸡肉携带的细菌的方法很简单,只需要高温煮熟就可以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说鸡肉一定要全熟才能吃的原因。
除了不要洗之外,在处理鸡肉的时候,也要注意一些其他的事项。
比如在改刀或是待煮的过程中,不要让鸡肉流出的体液或是血水沾染其它食物。
在冰箱储存的时候,也切记要生熟分开,并避免渗出液污染冰箱。
当然如果对于一些人来说,煮之前不洗一洗心里实在不过去的话,也可以换一种清洗的方式。
建议的方式包括先在水池或是用水盆接一盆水,再将鸡肉放入水中清洗,
这样也可以避免用水龙头直接冲的过程中造成水溅。
除了鸡肉,以及其它禽肉不要用水洗之外,还有一种食材也应该避免用水洗。
那就是——鸡蛋!
有时候,一些鸡蛋看着很脏,甚至还会有粘黏的 “大便” 。
禽类的粪便中也是 “富含” 上面提到的两种细菌,但是你千万不要试图用洗的方式来让鸡蛋变更干净。
在鸡蛋壳上其实有着许多肉眼不可见的微孔洞,水的冲刷反而会让水渗透进鸡蛋里面。
而在烹制鸡蛋的时候,不论是哪一种做法,虽然许多人都觉得鸡蛋要有点 “溏心” 才更好吃,
但是从理论上来说,鸡蛋还是得做熟了才能够避免潜在的细菌感染的风险。
一个简单判断熟没熟的标准就是看蛋黄是否凝固了。
即使你实在是放不下对于半熟蛋的喜爱,
那么至少要保证儿童、孕妇以及免疫力低下的老人食用的是全熟的鸡蛋。
上面说的都是关于如何处理食物和烹制食物,在食品安全中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事:
那就是如何正确地——储存食物。
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冰箱,可以方便地储存各类食物。
不过,大家对于冰箱的使用方式却未必是正确的。
比如,我们在吃晚饭后如果看到有食物剩下没吃完,常常习惯等把食物放凉了之后再放入冰箱。
不过,在西澳卫生部的食品安全宣传活动中却特别指出——这种操作也是不对的!
正确的操作应该:
食物应该趁热尽快放进冰箱存储,而不是放凉了再放。
对这背后的原理的解释是:
冰箱能够保鲜是因为低温环境可以减慢细菌的繁殖。
注意,是减慢,而非阻断。
而5-60摄氏度的室温环境下,正是利于细菌繁殖的 “危险区间” 。
因此如果将食物在室温环境下长时间放置,等待凉透,
等到将食物放进冰箱的时候,细菌可能已经在食物表面开始繁殖了。
所以如果想要尽可能地保证食物不坏,
要么趁热放进冰箱,要么一直在60度以上进行保温。
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再次食用冰箱内储存的食物的时候,
一定,要!热!透!